2025年10月11-12日,“第二届机器人+先进技术国际会议”在江苏省苏州市圆满落幕。本届会议由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主办,苏州大学、江苏省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哈工大苏州研究院、江苏省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承办,乐聚(江苏)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北人智能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大闹天宫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青瞳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芯明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协办,来自学术界、企业界的200余位代表参会交流。
本次会议以“智能引领·跨界融合”为主题,通过开幕式、主旨报告、主题对话、专题论坛及参观考察等系列活动,搭建起合作交流、融合共进的专业平台。开幕式上,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州大学教授、江苏省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大会主席孙立宁代表大会组委会致辞。他指出,本次会议聚焦机器人重要核心版块破解行业痛点难题,呼吁各单位加强开放协作,推动“机器人+”跨界融合,实现“以会促研、以研促产”。

主旨报告环节共邀请6位专家作前瞻性报告。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作题为《多模态具身智能连接世界模型、造福人类》的报告;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作题为《大模型具身智能及其产业应用》的报告;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州大学教授孙立宁作题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的报告;山东大学教授宋锐作题为《“灵枢”—基于双足基元的模块化自重构足式机器人系统》的报告;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珽研究员团队作题为《柔性智能感知器件:从电子皮肤到脑机接口》的报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作题为《医用磁控微型软体机器人:仿生与生物杂化设计》的报告。

张建伟院士作线上主旨报告

孙富春教授作主旨报告

孙立宁教授作主旨报告

宋锐教授作主旨报告

张珽团队李铁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张立教授作主旨报告
在“机器人技术产研联动:科研实践与产业落地深度融合”专项分享环节,哈工大苏州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王林,从科研平台视角出发,分享了产研协同的模式经验与关键要点,为破解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构建协同创新生态提供了务实思路。

为贯通“机器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探索,会议紧扣“技术筑基-本体创新-智能升级-场景落地-生态共筑”的逻辑脉络,围绕基础前沿、仿生机构与本体、具身智能与大模型、创新应用、产教融合等五大核心版块,设置多个专题分论坛。
基础前沿版块聚焦微纳机器人与医用机器人交叉融合,锚定精准医疗与智能操作前沿方向,与会专家围绕微观高精度操作、外科手术辅助等核心技术交流创新成果,为医疗领域技术革新筑牢根基。
仿生机构与本体版块以本体创新为核心,融合仿生学与机器人技术,研讨模仿生物形态的驱动机制等内容,为场景应用夯实硬件支撑。
具身智能与大模型版块聚焦智能赋能关键环节,探讨感知决策、动态环境自适应等技术,分享落地经验,搭建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桥梁。
创新应用版块以场景落地为目标,探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服务等领域深度融合,结合多项技术分享跨界案例,为产业升级注入了新动能。
产教融合版块聚焦产业需求与教育资源耦合,研讨校企协同模式,着力破解“人才供需错配”问题,构建良性生态。
五大版块内容层层递进、有机衔接,实现了“基础-本体-智能-应用-生态”的全链条覆盖,为“机器人+”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与合力。

为深化会议交流成效,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会议期间特别组织参会人员前往哈工大苏州研究院、江苏省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参观考察。通过实地走访,与会代表切身感受到“机器人+”领域的研发实力与产业化进展,直观了解了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的转化路径,不仅提供了沉浸式交流平台,更有效激发了合作灵感,为后续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技术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次大会以全链条议程搭建起“学术-技术-产业”协同对话的核心平台,从前沿理论到落地实践,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全方位凝聚了“机器人+”高质量发展的行业共识,进一步巩固了苏州作为产业重镇的创新链接能力。会议积累的智慧与合作动能,将持续推动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持久活力。
文字:秦杨一,图片:来源于网络,责任编辑:孙铭锌,审核:孙薇 范文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