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苏州研究院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现诚邀全球优秀青年学者依托哈工大苏州研究院申报,研究院将为您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宽广的发展平台以及极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一、申请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年9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限项要求:
1.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2.对于已申请2025年度上半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因时间结点原因导致不符合当时申请条件、但符合新增批次申请条件的,可申请新增批次项目;其他申请人不得在新增批次重复提交申请。
3.已申请2025年度其它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的,不得在新增批次申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特别说明:上述待遇具体额度可联系研究院了解咨询。入围答辩但未通过者,经评审可聘为“神舟学者”教授岗位,学校提供优渥的薪酬待遇和充足的科研经费,在住房安置、子女入学和配偶工作方面积极提供帮助。
研究院将根据申请人研究方向匹配相关领域专家“一对一”进行申报指导,同时提供多轮材料撰写辅导把关,全方位助力申报。
二、支持政策
1.聘任岗位
聘为教授(事业编制);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保证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
2.薪酬待遇
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国内领先的薪酬待遇,还可获其他绩效收入,上不封顶。
3.安家费/住房
提供丰厚的安家费或精装修“拎包入住”人才公寓。
4.科研经费
提供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为从事高水平研究创造条件。
5.工作条件
①提供良好的办公和实验空间。
②支持组建学术团队。
6.生活服务
认定为苏州市C类人才,可享受子女就学、医疗保健、交通出行、文化旅游、安居落户等优待政策。
7.发展保障
①学校为入选者配备国内成长专员,提供全过程成长成才助力。
②同时可聘请入选者国外导师/合作者作为国际成长专员,强化现有国际合作基础,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三、研究方向
重点招收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方向的青年人才。
详见哈工大苏州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科研动态 栏。
四、申请方式
申请时间:2025年8月1日—9月15日
有意向者可扫描下方二维码与我们取得联系
我们将为项目申报提供全程专业服务和指导
五、联系我们
哈工大苏州研究院人力资源发展部
联系人:何老师 18246025249
冀老师 13002207087
人才热线:0512-83978313
邮箱:hitsuz_rcfw@163.com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南官渡路500号太湖金港商业综合体K栋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住所地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同时在山东省威海市和广东省深圳市分别设有校区。学校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学校于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2022年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学校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弘扬“大师+团队”和“大力提拔、大胆使用青年人才”的传统特色,坚持“稳、引、培、评”并举,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建成了一支享有哈工大“八百壮士”美誉的师资队伍。学校持续加快建设人才高地,诚邀全球优秀青年人才加盟哈工大!
哈工大苏州研究院
研究院是苏州市和哈工大共同建设的哈工大在长三角地区唯一的综合性研究院。布局建设航空航天、机器人及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通信、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七大创新研究中心,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产业创新孵化平台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研究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主攻“卡脖子”和国产替代技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科技研发为支撑、机制创新为驱动,深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