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要求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哈工大苏州研究院全体干部职工中引发热烈反响,为研究院锚定“前列”目标,铸造“一流”标杆,全力服务“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自2023年落户苏州,研究院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产业创新为抓手,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着力构建高水平开放创新格局。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和苏州市优越的产业基础,研究院聚焦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热点产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塑强科技实力,构建一体化协同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研究院始终坚持“四个面向”,集聚科技创新综合要素,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建设,打造“教育筑基—科技赋能—人才驱动”的协同闭环。
教育筑基:科教产教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协同育人生态
研究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国民经济主战场,聚焦江苏省“1650”、苏州市“1030”产业体系设置特色专业,携手苏州市重点行业领军企业、国家实验室等开展工程硕士、博士联合培养。积极探索“科研+”模式,以关键问题和重大项目为牵引,组织学生加入高水平科研团队和研究平台,全过程参与项目攻关,全方位提升科学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2024年,首批“苏州专项”产教融合研究生共入学136名硕士研究生、37名博士研究生。研究院获批“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协同苏州工业园区获批工信部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并与23家企事业单位设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此外,研究院紧密结合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需求,提供高质量教育和培训服务,推动人才职业发展与产业升级转型。
科技赋能:高能级平台助推有组织科研,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研究院坚持战略引领、基础策源和产业导向,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进高水平科研团队,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2024年,研究院获批建设江苏省在机器人领域唯一的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启动建设“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苏州市外籍院士工作站”;先后获批苏州市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苏州市低空技术创新中心等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为研究院获批国家民用航天预研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项目、苏州市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项目等一批科技专项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才驱动:引育并举锻造人才梯队,构筑领军型创新人才高地
研究院积极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人才招引网络,依托“哈工大神舟论坛”“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等品牌,举办高规格、专业化交流活动,加大高水平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力度。持续开展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建设,重点加强对“四青”人才的选拔培育,为优秀青年人才发展“搭台架梯”。目前,研究院共有科教人员192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5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4人。通过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畅通人才发展通道,研究院探索出科教人才队伍建设的迭代升级模式,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第十届卓越青年学者神舟论坛苏州分论坛
第十六届苏州青年精英创业大赛
深耕产业沃土,激活高质量转型升级动能
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研究院秉持“需求源于市场、成果回到市场”的理念,重点打造产业创新孵化生态,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构建产业创新联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研究院紧密围绕江苏省和苏州市产业布局,聚焦前沿领域,与行业领军企业、“链主”企业深度合作,联合103家专业机构打造产业生态联盟,服务行业关键技术攻关,一批成果助力企业加快实现技术革新和产品迭代。研究院获批“苏州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概念验证中心”,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举办第一届技术成果发布和交易大会,发布140余项技术成果,首批55项成果与30家企业达成合作;举办2025年度科创项目路演活动,共计33个项目参加路演。实施“拨投结合”项目支持模式,助力首批15家科技型企业发展。
第一届技术成果发布和交易大会
2025年度科创项目路演活动
助力传统产业升级,开辟新兴产业赛道
研究院以创新成果推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依托“高刚性紧凑型精密减速器”“力矩传感与控制模组”等项目,赋能装备制造、精密加工等传统产线智能化改造;应用“激光智能焊接技术与装备”,推动传统焊接工艺低碳转型。同时,研究院瞄准未来产业,布局新兴赛道,整合“无人系统融合感知技术”“5G网联无人机”与“AI+视觉检测设备”,打造智慧巡检、应急物流等场景解决方案,为低空经济与城市治理数字化赋能。研发“半导体智能装备”,突破芯片封装环节的温控与精度难题,服务苏州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国产化替代。2024年,研究院13个项目获各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优胜奖;研究院荣获“2024 AI苏州·产业发展贡献奖”。如今,正以更加澎湃的发展动能,推动苏州市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长三角国创中心创新创业大赛
2024“赢在苏州”全球创新创业大赛
践行双链融合,点燃新质生产力发展引擎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2025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标志着该领域正式成为国家战略方向。研究院按照“一盘棋”“一条链”“一张图”的工作思路,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关键领域,进一步发挥核心优势,争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领跑者”。
平台载体“一盘棋”布局。研究院将围绕重点领域,建强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推进现有平台一体化运营。依托江苏省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市级创新平台,联动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搭建开放共享的科研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各平台间人员互通、资源共享、成果互促,形成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实现集群式高质量发展。
院企合作“一条链”贯通。作为苏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核心发起单位,研究院将依托创新联合体,深化企业与研究院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加快推进科教产教协同育人模式,打造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创新实践企业基地,扩大产教融合学生培养规模。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开发与企业特色及人才需求紧密结合的课程和培训项目,夯实学生钻研真问题、塑造真规格、锤炼真功夫的实践创新能力,共同赋能区域具身智能及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
科产融合“一张图”绘制。打通“技术突破——工程化推进——商业化应用”全过程链条,加强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从碎片化创新向系统化创新提升。践行“科研工程化”理念,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从产业中凝练科学问题,组建工程化快速响应团队,打造“火灾救援人形机器人”等代表性整机产品,形成定制化、批量化的技术服务能力,以市场力量加速技术迭代。围绕区域机器人产业布局,导入优质产业化项目,加大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的孵化力度。定期举办产业技术对接会、创新成果发布会等活动,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落地投产,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助力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研究院牵头研制的“共工”火灾救援机器人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引领经济大省勇立潮头、向“新”而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哈工大苏州研究院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把自身发展深度融入“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时代使命,融入践行总书记对哈工大建校百年贺信精神的生动实践,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实现深度融合,为江苏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展现更大作为。
文稿:秦杨一,责任编辑:孙铭锌,审核:孙薇 范文青